由小海灣到大社區 歷盡本港社會變遷
華洋匯聚新舊交替 中資落戶惠及灣仔

董事金句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港島商業及毗鄰娛樂購物區,物業收租及升值潛力可觀。

-利嘉閣地產董事(港島區)張偉文

灣仔位於港島北,是現今香港最繁忙的商業地區之一。看著一幢幢高聳的摩天大樓林立,很難想像一百五十年前,此處只是一個亳不起眼的小漁村,因其小海灣地貌被漁民取名為「灣仔」。直至英國人接管香港後,它的故事便從此改寫。當時香港的殖民統治者多聚集於中環及山頂一帶,後來人口攀升,港英政府於1922年起先後於灣仔多次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,將海岸線由皇后大道東,伸延至今天的會議道一帶。之後經歷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,商業活動由中環向周邊擴展,灣仔便順理成章演變成一個富裕繁華的商住中心。

舊唐樓群修葺重建 洋溢中西交融氣息

重建後的利東街,街道裝飾充滿歐陸色彩,品牌商戶林立。

本港開埠初期,灣仔區人口主要集中於皇后大道東一帶,不少歷史建築隱身附近大街小巷,紀錄歲月足跡。當中位於莊士敦道及皇后大道東之間的利東街,於80年代以印刷喜帖而聞名,故別名為「喜帖街」。千禧年初,政府銳意翻新舊區,宣佈重建利東街。今天,昔日的印刷品製作集中地已搖身一變,成為一條具有異國風情的步行購物街,街道兩旁各式食肆林立,雲集本地及外國特色品牌商店。

作為港島核心商業區之一的灣仔,區內物業自然吸引不少白領租住。其中利東街重建項目囍匯,一共分兩期發展,項目第一期位於太源街33號,設有一座住宅大樓,於2014年落成;第二期則位於皇后大道東200號,為3座分層大廈,於2015年入伙。兩期合共提供1,275個單位,涵蓋開放式至3房間隔,另設特色戶。屋苑更自設區內罕見的大型會所,佔地5萬方呎,提供設備齊全的康樂及消閒設施,包括健身室、泳池、室內水力按摩池及保齡球場等。加上基座設有四層高自家商場,商戶以知名時裝品牌及高級餐廳為主,讓住戶尊享高品質生活。

位於利東街的囍匯二期,基座為購物商場。

太原街及交加街一帶的市集攤檔。

傳統與現代交織 多元文化薈萃

莊士敦道及皇后大道東設多條電車及巴士路線,貫通港島東西。

說起金鐘,相信大家腦海都會浮現出高聳入雲的甲級商廈;提起銅鑼灣,大家不難聯想起數之不盡的名店及百貨公司。與此相比,糅合舊傳統與新發展,中西交融的建築景觀及文化氛圍,就是灣仔區最大魅力之處。例如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出現在太原街及交加街一帶的露天市集,有近200個小販攤檔,售賣各式各樣的乾濕貨以及家庭用品,價錢相宜之餘亦極富本土特色,深受市民及遊客歡迎。至於北面的駱克道及謝斐道一帶,昔日是旅港外籍海軍和水手尋歡作樂之地,今天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酒吧及各國美食餐館,適合三五知己把酒言歡。

灣仔區作為本港其中一個最繁華的地段,也是港島的交通樞紐,自然擁有完善的交通規劃,除了灣仔港鐵站外,在主要道路如皇后大道東及軒尼詩道一帶,設有多條巴士專線及電車路線,班次和車站頻密,方便上班一族來往港九新界。

校網方面,灣仔區隸屬小學12校網,中學則位處灣仔區校網,坐擁大量傳統名校,令不少家長趨之若鶩。當中較著名的包括聖若瑟小學,軒尼詩道官立小學,皇仁書院及香港真光中學等。

中資企業蜂擁落戶 樓市走勢必然向上

利嘉閣地產灣仔及銅鑼灣分區經理梁浩賢表示,疫情逐漸回穩,新冠疫苗接種已於二月下旬展開,原本較為觀望的準買家,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後,樓價仍未有大幅度下滑,亦擔心中港通關後樓價大升,故紛紛在農曆年小陽春後加快入市,四月份灣仔區共錄得64宗成交,比三月份多出約20宗,現時區內屋苑平均呎價約19,500元,已較年初升約3%至5%。

梁浩賢補充,雖然國安法已於去年6月實施,而疫情亦令遙距工作模式迅速普及,但灣仔區整體成交量未見有太大波動,原因是本地房屋剛需強勁,雖然有部分外籍人士因政治因素而出售物業,但大多隨後被本地買家承接。加上本港仍然有低稅率和資金自由進出的優勢,大批中資公司自國安法通過後物色商廈入市,相信中港人員回復正常通關後,灣仔區樓市定必受惠於內地資金流入。

You may also lik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