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時節    中醫教授防濕熱

困倦乏力有口氣排便不順脾胃不佳是身體受濕熱困擾的症狀

困倦乏力、有口氣、排便不順、脾胃不佳是身體受「濕熱」困擾的症狀。

正值夏季時節,很多都市人會出現困倦乏力、氣虛、四肢重墜或胃口不振等症狀,大部人都誤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造成。而事實上,很少人會聯想到,這些症狀絕可能是身體受「濕熱」所困擾。
要解決濕熱的問題,可採用中醫針刺、拔罐等方法去治療,再配合清熱祛濕的食療,注意日常飲食,保持空氣流通,自然能對抗濕熱,杜絕濕氣纏身。

註冊中醫師藍永豪表示,經常感覺疲倦、有口氣、排便不順、脾胃不佳、口乾、皮膚長瘡等症狀,從中醫角度而言,多與「濕熱」有關。因香港位於嶺南之地,沿海地區故濕氣較重,情況在盛夏更為明顯,特別是7、8月份暑濕比較重的季節,外間暑濕之氣容易影響身體,令身體表現出「濕熱內困」的情況。此外,不單久居濕地之人,肥胖而缺乏運動的人亦較容易受濕熱困擾,原因是缺乏運動導致體內水濕停聚,水濕未能有效排出體外,於體內鬱久化熱,最終釀成濕熱問題。

想知道自己有否濕熱狀況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脷苔。每天起床時,可以照鏡子觀察,假若脷苔上呈白色厚膩苔,便是身體有濕困的表現,而厚膩的黃苔則是濕熱的典型舌象;舌邊有鋸齒印,多與脾虛濕重相關。若身體長期處於濕熱情況下而不處理,很容易會引發或加重固有的皮膚問題,例如濕疹、神經性皮炎(中醫稱作牛皮癬)、痤瘡等等。

CM

用草豆蔻、砂仁和厚樸製成具有化濕功效的方藥。

要解決濕熱的問題,可嘗試從中醫療法著手。藍永豪建議一般患者可根據情況而採用針刺、拔罐、艾灸、按摩、中藥及食療等多種方式作為治療。透過註冊中醫的診治,針灸和拔罐能有助溫陽散寒,祛瘀通絡,利濕排濁。此外,正確使用中藥及食療亦能舒緩濕阻脾胃的困擾,例如用草豆蔻、砂仁和厚樸製成具有化濕行氣功效的方藥飲用,又或是以土茯苓、白扁豆等藥膳煮成粥,均有健脾祛濕、利水消腫的功效。

IMG 9532

濕熱患者可根據情況而採用針刺方式作為治療。

另一方面,患者可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入手,去改善濕熱問題。飲食上,忌吃濃味和生冷食物,夏天時可適度進食室溫的西瓜、士多啤梨、葡萄等水果,能清熱祛濕,閒時亦可煲冬瓜薏米水,有消暑解熱功效。

香港人生活急速而忙碌,經常飲食不當,中醫認為可透過穴位按摩保健養生,經常按摩「足三里」、「陰陵泉」、「豐隆」穴能通過刺激人體穴位來達到疏通經絡、運行氣血、調整臟腑功能,從而達到保健祛濕。

11

按摩穴位「足三里」、「陰陵泉」及「豐隆穴」能通過刺激人體穴位來達到疏通經絡、運行氣血、調整臟腑功能,從之達到保健祛濕之功效。

長時間在辦公室或家中活動,宜保持工作或居住環境通風、乾爽,必要時可使用抽濕機及冷氣機調控溫度和濕度,能減低外間暑濕之氣對身體的影響。除了上述各種療法,適量的舒展運動更可暢通氣血,有助身體排走水濕,最重要的是作息定時,自然能對抗濕熱,杜絕濕氣纏身。

22

HOMEfeel ISSUE 27 : JUNE 2016

揭頁版:http://ftp1.ricacorp.com/ricaweb/magazine/issue/201606/files/36.html

You may also lik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