眩暈 多數由生活習慣引起

頭暈只是一種感覺,是多個疾病的共同症狀,中醫亦稱之為眩暈。引發眩暈的原因多不勝數,耳水不平衡只是其中一種,而大多數是由生活習慣所引致,例如坐車船、缺乏休息、吃生冷食物、坐下起身等等。中醫認為眩暈的原理並不複雜,只要找到身體真正的問題,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合適的治療就可以解決了。

眩暈的核心問題是氣血不足,未能為頭腦提供足夠養份,以支撐頭部的肌肉、皮膚、腦部而出現眩暈。但導致頭部失養的原因有很多,以下是3個常見原因:

1.全身氣血虛弱

最易理解是身體沒有足夠氣血運送到頭部。而產生虛弱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因長期缺乏休息,並沒有補充所需營養,使氣血消耗而引致眩暈。此外,最常見眩暈的病人都是進食過量或飲食太肥膩,中醫認為飲食後胃部需要氣力去消化食物,如果進食過量,胃部的消化能力就會不勝負荷,出現胃部飽脹、食滯的情況。因此,食物未能化成氣血,最終得到同樣的結果,就是氣血不足。

2.水濕過多阻礙氣血暢流

香港大部分人都說自己濕氣重。濕氣的形成十分常見,中醫認為日常飲水後,水液同樣在胃中需要能量消化,但香港人喜歡喝冰冷飲料,而水濕本身向下流通,水濕過多,則讓一身氣血通行減慢,如果陽氣不足更令水成為氣血的障礙物,留滯在體內,造成濕氣重。所以若果水濕過重,加上甚少外出活動的話,一身氣血就易被阻滯,使能量不能上達頭部,出現眩暈。

3.月經不通

中醫理解月經是全身大部分的氣血聚集於下腹子宮,之後行經時氣血流失,所以本身月經就可造成氣血短暫虛弱,或出現頭暈欲睡的情況,需一至兩天才能回復。而月經不或經血瘀暗及多血塊,正反映身體氣血不通,尤其是月經初潮前,氣血會長時間留於下腹,更容易造成頭部失養,出現頭暈。

 以上三項頭暈的原因中,以氣血虛弱的昡暈是最易恢復,只要稍微注意飲食,再配合充足的休息,便能減輕症狀。以下是一則簡單食療,可以幫助補充氣血,使氣血順利地運送到頭部和面部。但若夾雜其他症狀,病人應盡早就醫,尋求適當的治療。

要避免或改善以上這些情況,有幾項生活習慣可以留意。

1.勿食太多

香港人生活在美食雲集的都市,日常飲食豐富,卻產生不少慢性病。不少人認為進食更多營養品能強身健體,但其實會帶來反效果,加重身體消化負荷,造成食滯等問題,令身體虛弱。與其講究飲食,更簡單的改善方法是控制食量,適可而止,每餐最多有七分飽便是二的法則。

2.每天八杯水並非黃金定律

經過政府的多番大力推廣後,相信「一天飲八杯水」這句話深入民心,但這種說法並非完全適合現今的香港社會。香港人普遍濕氣較重、較少出汗,加上天氣潮濕,每天所需的水份根本不是那麼多。所以飲水的法則是非常簡單,因人而異,以個人口渴的感覺為,不用為滿足那八杯水的規則而強制自己飲水了

 

HOMEfeel ISSUE 34 : Mar 2018

揭頁版:http://ftp1.ricacorp.com/ricaweb/magazine/issue/201803/files/52.html

You may also like...